千乡网|甘肃合作社网|千乡物流频道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管理专区新城子藏族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管理中心首页武山介绍荣誉地图机构职责县乡概况视频播放三农动态农经统计农经知识农经通知合作社风采供求信息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农村财务土地承包土地流转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首页 >> 土地流转

武山县耕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汇报

2012-08-19 19:25:47阅读次数:1602打印返回

武山县耕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检查指导耕地利用和保护工作。下面,我就武山县耕地利用和保护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武山县辖15个乡镇344个村委会,农业户89340户,农业人口414741人。全县国土面积2011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96000亩,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71000亩,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769500亩。目前,全县承包经营耕地625456亩,其中山地579003亩,川地46453亩,人均耕地1.51亩。虽然人均耕地较多,但大部分耕地肥力不足,缺乏水源,生产条件恶劣,平均亩产量低。生产条件较好的大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区和较平坦的地带,但这些地带的耕地又是城镇、工矿建设主要用地。在全县承包经营的625456亩耕地中,低肥旱地达462837亩,占全县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74%,绝大部分旱地坡度均大于15 度,粮食亩产150公斤。灌溉水田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集中的洛门、城关、山丹、鸳鸯等乡镇,粮食亩产量达300公斤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法律政策,增强法制观念。为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耕地利用和保护工作的认识,我们积极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深入的宣传,加深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保护耕地的自觉性。近年来,全县共召开会议15场次,举办培训班20期,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65辆次、开辟宣传专栏32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6次,宣传面达到了90%以上。

(二)编制土地规划,合理利用耕地。我县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及甘肃省和天水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照《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天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几项控制性指标,组织编制了《武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将各项控制性指标下达到各乡镇。同时,组织完成了全县所辖的1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2006-2020年)顺利通过天水市和甘肃省国土部门的评审验收。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划定后,我县各级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保持基本农田稳定作为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来抓,将基本农田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并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变化情况,强化领导任期保护目标责任制,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同时,县对乡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落实到村、组、户,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上,培养其既耕地又护地的意识。

(三)加强档案管理,夯实工作基础。按乡镇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并分解到村、组、农户,落实到地块、图斑上,对各类数据统一编号、统一造册登记,全县已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71000亩,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769500亩,已在8个乡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55块,划定的基本农田和面积符合规划要求。全县承包经营耕地625456亩,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81.1%和81.3%,是基本农田内相对集中、面积较大、耕作条件较好的耕地,共划分为901片,分布在15个乡镇的344个村。在承包经营耕地中,家庭承包经营620068亩,机动地5388亩,承包农户89340户,签订承包合同83110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3110本,签订其他专业合同16247份。对于历年来形成的基本农田保护资料档案,我们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汇总,基本做到了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台帐内容清晰准确,数据资料及时完整。

(四)落实工作措施,有效保护耕地。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我县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46510亩,涉及流出农户33852户,分别占全县承包地总面积和总农户的7.5%和38.5%。签订承包耕地流转合同15118份,签订流转合同的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385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1.3%。全县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3378亩。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措施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针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方式,普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及免耕、机械操作技术,抓好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增强利用和保护耕地的科技支撑力量。三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几年来,我县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重视开展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工作。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新修水平梯田,抓好低产田改造、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着重建立了保护责任制度、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质量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统计核查制度和保护公示制度,把耕地利用和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的重要日程,加强管理建设,促进了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同时,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制度: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惩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六)强化监督检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明确检查目的、重点和内容,方法和步骤,工作要求,加大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秩序、有步骤向前推进,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全民意识,努力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同时,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举报电话和土地执法监察热线电话,严肃查处违反农田保护法规案件。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奠定了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构筑了全县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县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901块,基本农田面积625456亩,保护率超过80%,许多乡镇超过了90%。自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增产,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万吨以上。基本农田几乎承担着我县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是保障我县粮食基本自给的安全底线,是全县人民的“饭碗田”、“保命田”,基本农田保护功不可没。

二是提供了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通过实施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和违法占用,稳定了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布局,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使基本农田成为农民重要而稳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特别是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促进了集约节约用地机制的形成,推进了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科学利用。通过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确立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的严格审批制度,提高占用基本农田的成本、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构筑了保护基本农田的牢固防线,有效阻止了一些地方城镇建设和非农建设对优质耕地的占用,制止了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形成了集约节约用地的有效机制。

四是发挥了生态功能,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建设。对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综合整治,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了城镇周边的生态质量。通过基本农田整理,结合生态退耕,建设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保障了粮食生产,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实现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结合。

四、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打算

我县在耕地利用和保护工作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但工作中仍然存在基本农田面积偏大、分布不合理、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有冲突、耕地撂荒等突出问题。在下段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健全耕地利用和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日常性的宣传教育,利用“6·25”全国土地日,围绕土地日主题,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为依法管理土地、保护耕地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做好建设用地协调和指导工作,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和优质服务。深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确保全县耕地的占补平衡。

(三)建设基本农田。新修水平梯田、抓好低产田改造、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条件,克服耕地撂荒弃耕现象。

(四)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检查监督,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提高农田保护执法监察水平,确保基本农田总量稳定。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村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