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乡网|甘肃合作社网|千乡物流频道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管理专区新城子藏族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管理中心首页武山介绍荣誉地图机构职责县乡概况视频播放三农动态农经统计农经知识农经通知合作社风采供求信息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农村财务土地承包土地流转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农经信息
   
   
   
   
   
   
   
   
   
   
   
   
   
   
   
农经统计首页 >> 农经信息 >> 农经统计

武山县贫困山区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2014-08-22 16:03:53阅读次数:560打印返回

武山县贫困山区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难,难在哪里?促进农民增收,有哪些好的途径?围绕这一课题,4月中旬,县政协组织力量对我县贫困山区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桦林、龙台、滩歌、榆盘、杨河、温泉6个乡镇9个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我县贫困山区农民收支情况。这次调研,历时10天,填写调查表41份,召开座谈会11次,两次召集调研组人员进行了情况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调查情况 

(一)农户基本情况。41户农户合计人口215人,其中劳动力114人,占总人数的 53%。外出务工 53人,务农61人,务农人数占劳动力的53.5%。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50-60岁以上的,占务农劳动力的 75%,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和初中,小学54人,初中以上7人。耕地 319.5亩,人平1.49亩。 

(二)农户收入情况。41农户家庭经营以种植业为主,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670000元,人均收入3116元。种植业收入149000元,人均收入693元:①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238.2亩,粮食产量共计 98123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0元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07935元,人均收入502元。②种植油菜面积共计75亩,占总耕地面积23.5%,油菜收入22790元,人均收入106元。③其他种植业收入18275元,人均收入85元。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出栏 123头,饲养蛋鸡1000只,养殖业收入226000元,人均收入 1051元。第三产业收入295000元,人均收入1372元。农民务工收入827500元,人均收入3849元。转移性收入68078.36元,人均收入317元。财产性收入6000元,人均收入28元。其它收入26000元,人均收入121元。41户农户2012年农民收入1597578元,人均收入达7431元。

(三)农户支出情况       

41户农户2012 年农民家庭总支出814610元,人均3789元。在人均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所占比重大。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 41户农户2012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44840元,人均209元, 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5.5 %;养殖业生产性支出139880元,人均 651元,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17.2 %;第三产业支出16500元,人均77元,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2 %。在家庭人均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24.7%。从家庭经营成本与收益分析,家庭经营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2、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41户农户2012年生活消费支出613390元,人均2853元,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75.3 %。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四)农户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1农户农户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2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家庭经营收入:41户农户2012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 

2、工资性收入: 41户农户2012年务工人均纯收入20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 %。  

3、转移性收入:41户农户2012年政府转移性支付人均纯收入3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 %。

4、其它收入:41户农户2012年其它人均纯收入1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012年,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文化水平低,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缺乏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一些村、组干部本身就不具备致富能力,缺乏致富带头人,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二)资金投入不足,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的能力有限。农民仍然生活在“吃饭去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点油盐钱”的生存模式中。由于农民没有钱,村、组集体没有积累,没有新的增收渠道,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维持简单再生产。目前,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加之在农村难以找到担保人,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农业规模经营的投入需要,更难满足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发展二三产业的投入需要。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主体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种植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约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但是种植业结构单一,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等问题突出。养殖业主要是猪牛、羊和鸡,一般都是自然养殖和粗放经营,畜禽出栏受市场价格和疫情的影响较大,投入高,效益低。农村现有的二三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偏低,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不到年总收入的10%。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广大农村,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多为老本,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抗旱保肥的能力不高, 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 特别是近年来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

(五)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一)农民外出务工助增收。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关心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把农民工务工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都加大了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力度,增强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农民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打工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社区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

(三)深化农村改革利增加。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断健全,流转规模继续扩大,促进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都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农业科技进步保增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快,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得到推广应用。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就是一个技术培训基地,就是一个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都根据生产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及时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申请注册商标和标识,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品牌体系。

(五)强农惠农政策稳增收。中央持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优惠政策,农民实实在在地拿到了“真金白银”,的的确确得到了休养生息,农民生产环境不断改善,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除了可以改善生活外,他们还逐步走向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为今后农村、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等一系列因素将继续确保家庭经营农牧业收入及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五、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一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三是利用省市县专业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以及社会资金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长效投资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主要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等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采取担保诚信一体化发展等有效方式,建立政府投资的担保机构或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安排政策性贷款,有效解决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个人、龙头企业、社会团体等市场主体投资开发经营农业。

(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特色创新意识,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格局。要坚持“宜粮而粮、宜牧而牧、宜果而果、宜药而药”的原则,跳出农业抓农业,紧紧围绕“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快绿色蔬菜、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花牛苹果、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创立品牌,培育市场,带动初级产品的加工。同事,依托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四)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五)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使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同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立足长期发展战略,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农村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农村土地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农民能够取得长期收益,有效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八)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把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切实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保护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和基本稳定,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随着成本上涨而提高,健全完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村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